镇江日报: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架起“政产学研用”桥梁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24 投稿时间: 点击量:44

本报记者 古瑾 张翼

江苏科技大学,全国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镇江高新区,镇江“四群八链”中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这两者强强联手,将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5月23日,由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新区联合主办的“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启动。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双高”协同的创新平台,该中心将架起“政产学研用”的桥梁,推动镇江乃至全国船舶海工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落地。

校地、校企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表示,中心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既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产业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定向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中心将探索“学科+产业+资本”闭环模式,引入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自我造血与长效运营,并争创国家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船舶海工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带动镇江高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镇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顾小俊对于转移转化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此次双方共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一种双向奔赴、双向赋能。通过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的方式,再加上政策措施加持,让创新的‘最初一米’和‘最后一米’有效衔接,推动签约入驻的机构、企业、团队转移更多成果、培养更多人才、孵化更多项目,为高新区船舶海工产业科创森林打造提供源头‘活水’。”

多元化平台为产业集群补链延链强链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平台为支撑、以服务为核心、以政策为保障,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构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促进高校与高新区协同发展,这是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根本目的。而“多平台”正是先进船舶海工区域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的关键词。

由江苏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在中心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个教学单位在镇江高新区建立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为高新区及其船舶海工产业培养工程师、产业人才。

聚焦船舶海工产业需求,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解决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转”的问题。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转化平台,加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中心建设,解决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好转”的问题。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专业化能力不足、“不会转”的问题。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解决现有的制度瓶颈、“不敢转”问题。

此外,中心还将汇聚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创业服务平台,为大众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创新创业学院的创业项目、教师创业项目、校友创业项目落户。同时,加强资源共享与平台支持,促进企业与前沿科技同频共振。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图书馆科技检索资源等公共科研资源面向企业开放。积极举办各类学术活动、科技交流活动,提供船舶与海工产业发展指导,努力实现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的补链延链强链工作。

“三步走”战略带动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2024年年底开始谋划筹备,到科学论证、全面启动,经过5个多月的高效推进,先进船舶海工区域转移转化中心实现了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式发展。而中心的未来,更是有着清晰的计划和方向。

记者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中心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基础建设与资源整合阶段,通过一年探索期,完成物理空间搭建和体制机制完善;第二步将着力进行功能提升与生态培育,通过3至5年的培育期,强化中心的服务能力与创新网络,形成良性发展的科创生态,培育一批技术转化企业;经过前期的发展,第三步将进入“冲刺”状态,全面进行品牌塑造与辐射引领,打造国家级品牌,实现区域创新辐射效应,力争培育多家专精特新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信心满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新园区是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双高协同、深度融合,是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船舶领域的‘行业尖兵’,学校将以中心启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镇江高新区在人才交流、平台共建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地方产业发展优势、学校科研人才优势和企业技术装备优势的紧密对接,持续释放校地、校企合作‘能量值’,打造校地、校企合作新典范,构建起教育和产业双高协同、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交出‘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镇江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