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校友的故事|赵振华:“破冰”向前

作者:张驰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法制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27 投稿时间:2025-04-27 点击量:223

【校友简介】赵振华,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总工艺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副部长、党总支副书记,中山大学新型海洋综合科考船总工艺师,参与并负责多项工信部、经信委级公司项目与科研研究,曾荣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人才”称号、上海市经信委重点产品质量攻关成果一等奖、中船集团船舶贡献奖、中船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02级校友。

【船型简介】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是在地球寒冷结冰的两极区域恶劣环境条件下,航行于冰封的海域进行海洋环境调查、海底资源勘查等科学考察活动,同时破碎海面冰层,为其他后续船舶开辟冰区航道的特种船舶。

 “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使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雪龙2”号船长122.5米,宽22.32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可以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续航力为2万海里,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2023年9月5日,“雪龙2”号平稳而有力地抵达北极点,这是中国船舶首次抵达北极点……2025年4月12日,“雪龙2”号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

 从0到1

 回忆起2019年“雪龙2”号交付的日子,赵振华还记得当时的心情:“我很懵,一直在忙,突然间回头一看,她已经好了,她要走了。在我心中,她就像一个孩子,看着她从一块一块的钢板变成一艘船。”

 作为总工艺师,赵振华参与“雪龙2”号的前期预研和设计,同时负责生产及工艺设计等技术管理。为了完成“雪龙2”号研制工作,赵振华带领建造团队投入了整整32个月,经历无数不眠之夜,最终分解并突破17项关键技术,设绘7891份设计图纸,他感叹:“团队成员都很拼,都带着荣耀感在为国家的造船事业而奋斗。”

 7891份图纸落实到实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赵振华认为:“‘雪龙2’号的成功是‘从0到1’的体系化创新,既需要设计者对船舶性能的极致把控,更依赖跨领域协作的‘大团队作战’。”他们与中船708所、702所、上海交大、上海海事等机构成立专项组,先后召开了上百次技术协调会。

 经过近2年的建造,“雪龙2”号在2018年9月10日下水,它首次突破艏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充分保证船舶在两极复杂冰况下的航行和机动能力;首次采用下沉式箱型龙骨的解决方案,实现敞水阻力控制、冰区安全操纵、声学设备抗干扰的综合平衡;首次构建起船内、船站区域融合数字通讯系统,极大提升科考网络和通讯能力。同时,“雪龙2”号基于数字样船技术,实现虚拟仿真与增强现实(AR)辅助验证的深度融合,通过多专业协同数字化预演,提前暴露并解决80%潜在设计干涉问题。

 “‘雪龙2’号科考船需要耐低温,有极高突破能力。因而对建造钢材的要求很特别。”赵振华介绍。江南通过前期实施40余项焊接摸底试验,以及60余项焊接工艺评定,成功突破极地低温服役环境(DST:H(-40℃))高强度钢焊接工艺;突破低温环境航行船舶冬化设计技术,厘清16种主流措施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形成‘雪龙2’号全船防寒设计方案,初步建立冬化设计体系框架,为冰区加强、低温航行船舶奠定技术基础。

 挑战性的工作让赵振华既充满干劲又感到压力,他坦言“师长给予的指导,让我找准方向;同事给予的协助,让我突破瓶颈;家人给予的支持,让我全身心投入。”

 一直在路上

 2002年,18岁的赵振华踏入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从此与船舶结下不解之缘。谈及大学生活,他记忆犹新:“三任班主任朱金、胡毛字、李永正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领悟到脚踏实地的重要”。毕业后,他选择进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头扎进船舶设计领域。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深深影响着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持续奔跑、以独立辩证的思想客观审视、以开放空杯的心态保持熵减,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踏实而认真地工作。”

 除了主持“雪龙2”号总工艺师工作,赵振华还先后参与16500立方米液化气船、35000立方米液化乙烯船等高端气体运输船设计。作为中山大学新型海洋综合科考船的总工艺师,他持续引领国内科考船模块化设计与智能化集成技术的发展;作为多项行业标准的参与者,他努力推动行业专业技术标准化与革新。如今他又投入数字化转型的全新领域,作为江南造船数字化供应链转型项目负责人,构建“端到端”数字化供应链协同体系,驱动设计技术与供应链业务整合、流程重构、能力重塑……

 “船魂”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在深蓝征程上破冰向前,赵振华的脚步从未停歇:“一直在路上,致广大而精微。”

 笃行向未来

 2023年10月23日,学校办学九十周年之时,赵振华深情倾诉——“我的人生,从这里开始有了明确的航向。”见证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他期待母校以“造船强国”战略为牵引,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策源地和高端船海人才的孵化器。

 谈及校企合作,他积极建议母校和江南造船可以通过组建“船企+高校+配套厂”的攻关联盟,突破低温材料等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数字化转型“产学研”合作,让师生早期介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带领团队一路奋进的征程中,赵振华还牵挂着学弟学妹们,他殷切寄语:扎根专业,拓展边界:希望你们以工匠精神打磨专业能力;做"破冰者"而非"随波者":这个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如氨燃料动力、无人航运、数字化转型),需要敢于质疑传统的创新者。他以豪情与大家共勉:“在这个钢铁与代码共舞的时代,愿你们既能用CAD\CATIA绘制未来,也能以热血征服大海。”

(口述:赵振华 采访、文字:张驰 供图:赵振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