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研“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航母
“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
作为一所
以服务船舶行业和海洋事业为己任的行业特色型高校
江苏科技大学始终
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贡献
我国首艘国产航空母舰、某新型驱逐舰的总建造师
都来自江科大
国防、海军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大国重器的背后
都有江科大人的身影
江苏科技大学因船而生、因海而兴
矢志深耕船舶海洋领域
江科大人扎根船舶行业和海洋国防事业
与人民海军血脉相连
学校是一所
具有光荣国防传统的行业特色型高校
1953年
为响应毛泽东同志“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上海船校(江苏科技大学前身)应运而生
这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第一所造船技术学校
1955年
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上海船校按国防学校招生
以培养军用船舰高级技术人才
1960年
获批成为部属国防工业重点学校
1970年
作为国防军工院校备战搬迁至镇江办学
1978年
成为全国两所船舶高校之一
开始为国防工业培养本科人才
1993年
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2002年
海军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国防生协议
成为江苏省首家海军后备军官培养学校
2004年
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2002、2012、2016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分别3次签订协议共建学校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
学校始终与中国国防事业、船舶工业同呼吸、共命运
红色基因淬炼出
一代代江科大人
血脉传递的“船魂”精神
作为一所融入海军血脉、承载国防使命的高校
2013年,学校入选江苏省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2018年,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获评“全国舰船科普特色学校”
从2002年至2018年
学校为人民海军培养了1500余名国防生
培育出
亚丁湾“护航尖兵”方宁、陈岗
西沙中建岛守备营教导员刘长文
圆满完成马航MH370救援任务的胡庄丽
等优秀学子
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
江科大师生
深情讲述自己与人民海军的故事
他们的成长与奋斗轨迹
见证着
兴船报国与强军梦的
同频共振
张国群:1990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至海军某潜艇基地服役,2001年部队转业江苏科技大学工作至今。
76年前,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35年前,我走入军营钻进潜艇,已记不清多少次不分昼夜的训练、远航和战备任务;24年前,我告别战舰,从海军某核潜艇基地走进江苏科技大学的校园。从浪花白到校园绿,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那颗为海洋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冥冥之中,仿佛与深蓝有一生的不解之缘,军装在身时与战舰和大海为伍,脱下军装后还与船舶和海洋为伴。在江科大的日子里,我将军旅生涯的严谨与坚韧融入学校工作,仍如驾驭舰艇般一丝不苟。看着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向船舶、海洋与国防事业,虽不再劈波斩浪,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那片深蓝。海军节这天,总会想起甲板上的海风,更欣慰于今日校园里的书声。若有战,召必回;若需教,必倾囊。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是一名海军老兵!
邹海燕:江苏科技大学党办校办机要科科长,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办公室。
由于出生在海军家庭,1994年,我怀着憧憬海洋的梦想来到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来到了海军机关工作。面临众多肩扛将星的首长,我既自豪又忐忑。自豪的是能够在如此高的平台历练自己;忐忑的是平时我和战友们要及时处理各种文件,生怕出现差错影响工作。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班长,业务技能从生疏到精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保障任务,得到海军首长和机关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肯定。脱下军装后,我仍怀有一颗赤诚的心,那种爱海军、爱国家的情怀从未减弱过。部队这所大熔炉造就了我,培养了我,激励我成长,激励我前行。现在,我有幸在具有国防特色的江苏科技大学工作,见证到我国海军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海军,作为一名曾经的海军战士,我自豪!我骄傲!愿我们的海军更加强大!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宦婧:曾任职于海军航空大学,现任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
2006年身着浪花白走进海军航空大学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与深蓝血脉相连的命运。在海军航空大学任教期间,带领学员钻研高新技术装备的日日夜夜,赴西沙执行任务的场景,早已熔铸成生命的勋章。碧海为卷,青春作笔。军旅岁月,教会我的不仅是甲板上的战风斗浪,更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2018年转业到江苏科技大学后,我将军旅淬炼的坚韧品格融入三尺讲台,浪花白到粉笔灰,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事业、荣誉、献身”,母校这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将永远指引我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上破浪前行。
唐佳佳:江苏科技大学1999级学子,2003年光荣加入海军序列。曾作为东海舰队某部站长,与战友们共同守护祖国东大门的海天防线。2014年转业在镇江市纪委监委。值此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华诞之际,祝愿人民海军劈波斩浪向深蓝,赓续传承向未来!作为转业军人,我将永葆“海防线上的千里眼”精神,在正风肃纪战线上续写军魂荣光!
王江龙:2001年考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前身),2002年成为江苏科技大学首批国防生,2005年毕业入伍。2005年从江苏科技大学毕业步入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启我追逐深蓝的青春梦想。2016年转业。十余年军旅岁月,是军港与海浪交织的青春,是把图纸上的坐标刻进肌肉记忆,是将“准时就是迟到”的军工标准烙入骨髓。褪下浪花白,转身仍是那个听见军号声就能为国冲锋的海军一兵。“劈波斩浪铸铁壁,深蓝铸剑护国疆。”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金之凌:2001年考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前身),2002年成为江苏科技大学首批国防生,2005年毕业入伍。面对地方大学生入伍后的种种不适,我调整心态,努力工作,多次参加重大任务,常年出海100余天。在领导和战友的帮助下我逐渐成长,最终,努力获得了收获,被选调参加首批亚丁湾护航行动,连续出海240天,圆满完成了任务。从刚到部队时,码头上多是服役几十年的老舰,到退役时的万吨级新舰舰阵连连,我见证了海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见证了战友们向海图强更加坚定的决心。愿人民海军继续劈波斩浪、深蓝亮剑,在星辰大海间奏响强军新章,铸就大国海防的巍峨丰碑。
岳雷: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3届毕业生,曾担任海军东海舰队某团中心主任。身为一名学生党员,怀揣着对海军蓝的向往,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毕业后即选择投身军营,为电子对抗事业奉献青春力量。2013年转业回到镇江市体育部门工作。今年是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在海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衷心祝愿人民海军永远向前进、祝愿人民海军更加强大、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诸葛骏:2008年,我怀揣着对蓝色海洋的无限向往,踏入江苏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海军国防生。2012年,我顺利毕业走进海军某部通信站。在通信站的十年,我见证了我国海军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将青春融入了那片深蓝。2022年,我转业到地方乡镇工作。身份的转变没有让我褪去军人本色,反而将部队里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作风带到了新岗位。2023年杭州亚运会举办,我有幸参与到护航工作中,为亚运会的顺利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海军部队到乡镇基层,变的是工作环境和职责,不变的是忠诚与奉献的初心。曾经,我在广阔的海洋上守护祖国的安宁;如今,我在乡镇的土地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海军生涯赋予我的海魂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乘风破浪,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黄兴文:2010年,我光荣成为江苏科技大学国防生队伍的一员,经过四年学习、训练,我的海军生涯扬帆起航。在部队的那些年,我见证了部队装备从“小腊子”猎潜艇到坚船利舰的发展,有幸参加了第一艘航母的学习体验,深感大国重器的强大,坚定了杀敌必胜的信念和走向深蓝的信心。如今,从海军白到海关白,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人民海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从守海疆到守国门,变的是职责,不变的是为国为民奉献的决心。
秦晨洁:2015年,我入学江苏科技大学,校园里“兴船报国”的红色基因,让我在2016年毅然选择穿上军装,成为东部战区海军某部通信兵。新兵连的日子刻骨铭心:凌晨5点的紧急集合、烈日下的军姿训练、暴雨中的武装越野……我从一个娇气的学生,蜕变成能扛能打的战士。在部队的两年里,虽然未能随舰远航,但三尺机台同样是我的战场。记得第一次夜间值班,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班长说:“通信兵就是部队的神经,必须万无一失。”如今,我已毕业,投身芯片制造行业。在纳米级的蚀刻工艺中,我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严谨与坚韧。从守护海疆到“强芯报国”,从通信女兵到芯片工程师,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责任与担当。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征程上,我将继续以军人姿态奋勇前行!
吴黎明:我是江苏科技大学的一名学子,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2021年3月,怀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与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我毅然投身军营,服役于海军潜艇部队。在潜艇部队的两年,是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时光。潜艇内封闭的环境、严苛的训练任务,锤炼着我的意志;专业的技能学习、与战友并肩作战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深厚的情谊。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深刻体会到责任的重量,也更坚定了守护祖国海疆的信念。2023年,我退伍重返校园。军旅生涯赋予我的坚韧品格、自律习惯与团队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在学业道路上奋勇前行。未来,我将带着军人的风采,在新的人生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东方潮涌
使命如磐
浪花镌刻初心
江海映照信仰
在长江之畔的求索灯塔
做万里海疆的忠诚卫士
江科大全体师生一同
以赤子之心
向人民海军致以崇高的敬意
祝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愿跟随深蓝航迹
做永不停息的破浪者
与矢志不渝的逐梦人!
(策划:周春燕 文案:周春燕 张强 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