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橙、红”,分别对应勤工助学、社会调研、企业实训、公益劳动“四色课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认知植入情感,从审美融入行为,江苏科技大学劳动教育坚守育人为本理念,分层分类做好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系统纳入全校育人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在校园内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进出口贯通,全程四年“串联”
秋日的江科大校园,阳光明媚地打进刚刚翻修过的一栋旧教学楼。楼内十分脏乱,一群大学生正在忙碌地擦拭着地面瓷砖。来自深蓝学院的2021级新生常宇航告诉记者,“此次劳动教育,我的主要工作是清洁地面油漆。楼道的瓷砖上,有许多滴落的油漆,仅是初期的扫地,从5楼扫到1楼,我的手就已经麻木了。更不用说把瓷砖上的油漆全部铲下来。劳动太不容易,明显感觉自己体能跟不上。”
2020年3月,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以来,江苏科技大学迅速启动劳动教育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负责新生集中教育管理的深蓝学院率先行动,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把劳动教育专题纳入全体新生转型教育课程,面向近5000名新生同步授课,上好大学劳动教育“第一课”。
2021年9月,首届全国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高端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江苏科技大学作为省内劳动教育启动较早高校之一,以第一承办方组织了此次会议。江科大在专题报告中提出,在各学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从 2020 级开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为 32 学时,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
课内外联动,专业特色“嵌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理论课程好上,实践活动也不难安排。但是,如何让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深入同学心田,然后转化成劳动的自觉和行动?如何打破固有的劳动思维,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特色模式是学校不断思考探索的命题。
“首先要有教师队伍”,教务处田剑处长表示,学校以国家需求为驱动,围绕专业特色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建立了一支依托专业教师、辅导员、学业导师等为主干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学院成立由学院分管教学领导任组长的劳动教育教学小组,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强化教师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两年里,获批立项的省市级劳动教育课题3项。
时代楷模赵亚夫与师生面对面,全国劳动模范沈春雷走进江苏科技大学开展专题讲座,以课堂为主阵地延伸到实践课,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同时,打造江科大特色劳动实践项目,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学校“船舶”“海洋”“蚕桑”的三大特色设置劳动实践项目124个。如:船模制作、船模馆讲解、高桩码头模型加工制作、桑叶采摘、蚕俱清洗等特色实践项目。
价值观导航,四色课程“并联”
劳动并非新鲜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是其他一切的根基和底色。江苏科技大学以劳动教育目标为导向,探索实施“四色”劳动教育课程,就是努力要让大学教育底色明亮、未来人生鲜亮起来。
“舒心校园”蓝色课程,“生命生态”绿色课程,“实践创造”橙色课程,“爱心奉献”红色课程,一环连着一环,环环相扣贯穿大学四年全程。2020级新生入校,鼓励新生独立完成报到,在自立中首先建立劳动认知。机械类王世雄第一次离开父母,他说:“独立完成报到很开心,感觉自己长大了。担任志愿者还能帮助同学,热别有意义”。
“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深蓝学院院长杨建超在给新生讲授劳动教育课时不断强调。结合梦溪校区校园治理、实验室管理、宿舍管理等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新生参加校园劳动服务、社团公益劳动、校外服务等,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丰富劳动体验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按照班级“包干到户”,定期清洁房屋周边沟渠、边角等卫生死角、清理绿化带中杂物、清扫落叶、擦拭门窗玻璃、扫地、拖地。2020和2021级共有5000多人参与了劳动实践。
大一统计学专业的毕思颖同学在云南昆明滇越铁路边画墙画,让已经荒废的乡村吸引更多游客来了解铁路乡村文化,在祖国大地上用劳动书写青春;大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冯佳雪等同学,在家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劳动价值;来自海洋工程类的吴心雨假期投入河南汤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负责核酸信息采集,在志愿服务中体悟劳动的获得感。
薛国伟同学因为在学校学会了独立打扫、清洁,寒假过年在家将家里窗户里外擦净,看着窗明几净的屋子。他说,作为家庭一份子,辛苦劳动后自豪地在爸妈面前小炫耀了一番,也更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时代发展迅猛,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劳动精神和内涵却永不过时。根植正确的劳动理念,培养朴素的劳动情怀,育成扎实的职业素养,拥有奉献的奋斗精神,这是高校劳动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更是江科大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以期实现全人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