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们是德庆镇中心小学的,这次终于见到你啦!”10月,当又一批来自西藏拉萨德庆镇中心小学的孩子向她挥手走来,全雅倩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也涌起一丝别样的感触。这是她第二次参与接待来自同一所学校的访学团,但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眼神,却带着同样纯真的笑容。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全雅倩曾担任校友联络与发展协会会长,多次参与组织西藏学生的访学接待工作。从初次参与时的略显青涩,到如今的从容亲切,她在一次次相遇中成长,也在一次次送别中,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信念。
重复中的坚守:在熟悉的路线中传递新感动
“每次见到的都是不同批的孩子,但那份亲切感却从未减少。”全雅倩说。这一次,当她再次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时,突然有了一种“传承”的触动——那些曾经来过的小朋友,如今正在家乡继续学业,而眼前这一批孩子,正带着同样的期待走进她的生活。

在江苏科技大学船舶文化馆,她为孩子们讲述“蛟龙”号深潜器的故事。当一个孩子惊叹“原来我们的国家这么厉害”时,她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虽然面孔不同,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如此相似。”全雅倩深有感触地说。之后带领孩子们漫步西津渡古街、参观博物馆、登临金山,她在相同的路线中,总能收获不同的感动。“每个孩子反应都不一样,有的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有的更喜欢自然风光。我和他们约定,等他们长大以后若有机会再来江苏,还要一起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种跨越三千八百多公里的情谊,在重复的路线中积淀得愈发深厚。

行动中的升华:从行程安排到心灵共鸣
除了行程上的安排,全雅倩更注重与孩子们的心灵交流。在每一次的互动中,她都会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内向害羞,她就主动靠近、轻声引导;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她便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展现自我。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她提前向学院少数民族同学请教藏族风俗,从接站安排到行程规划,从课堂交流到文化体验,她都积极参与、用心设计,在活动安排中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习惯。
最让她触动的是在润州实验小学的联谊活动尾声,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族孩子与汉族小朋友依依惜别,一声声“下次再来”的约定,让在场所有人都湿润了眼眶。临别时,一个藏族小姑娘突然奔向全雅倩,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瞬间,所有的距离都消失了,我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个瞬间,永远定格在她的青春记忆中。

成长后的担当:将短暂陪伴化为长久使命
少数民族学生是人文社科学院学生组成的重要部分,每年占比均超过10%。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发挥合力,持续夯实民族团结教育根基。作为中共预备党员,全雅倩积极主动参与到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工作中。她与少数民族同学结对交流,参与组织节日联谊活动,帮助适应大学生活。在她看来,“真正的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日常中的一次倾听、一次陪伴”。她也因此被评为校“优秀青年志愿者”,并在镇江市多项民族交流实践活动中获得表彰。
四年大学时光,全雅倩不仅在专业学习中屡获佳绩——主持1项国家级创新项目、发表1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人民奖学金等,更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明确了人生方向。今年即将毕业的全雅倩已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希望未来能从事与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的工作。她说:“在学校的培养下,我学会了用专业与热情去传递温度。接待西藏小朋友的工作,让我看到了民族团结工作的延续性和重要性。也许明年我不能再在校门口迎接他们了,但这份情谊和使命,我会一直带着走下去。”
全雅倩的成长故事,是江苏科技大学落实“三全育人”,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桥梁的一个鲜活注脚。当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那些跨越山海的情谊,终将在时光的浇灌下,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个人简介】全雅倩,中共预备党员,人文社科学院,2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曾任校友联络与发展协会会长、对外合作处行政助理、西藏儿童成长陪伴计划云课堂讲师。主持国家级本创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人民奖学金一等奖、人民奖学金二等奖、校优秀青年志愿者、镇江市汉藏青少年暑期“相约七彩的夏日 跨越山海话强国”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优秀志愿者、镇江市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镇江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