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根植红色基因,8月1日-10日,我校“丝路”社会实践团奔赴延安,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圣地发展”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专项活动。团队成员在红色圣地的热土上探寻信仰之源、感悟实事之力、坚定为民初心、传承奋斗底色,让延安精神在实践中焕发新时代光芒。
信仰之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凤凰山革命旧址内,实践团成员们在防空洞与领导人故居间,触摸着抗日战争初期党的决策印记;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央大礼堂庄严肃穆,党的七大在此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室外大树下的思政课中,“爬也要爬到延安”的热血故事,让成员们读懂了爱国青年对革命信仰的执着追寻。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文物与照片,系统展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历程。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与激昂的校歌声交织,成员们在“抗大培养十万干部”的历史中,深刻理解红色信仰凝聚成革命胜利的力量。正如实践团成员孟巨所言:“先辈们在艰苦中指引方向的意志,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的信仰之光。”
实事之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最终要转化为洞察现实的能力。在枣园革命旧址,领导人旧居内的土炕见证着“延安窑洞有马列”的真理探索,成员们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决策背景中,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内涵;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的讲解中,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程清晰展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照搬教条,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保留火种,这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实践。
梁家河知青旧居的土窑洞、旧农具,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却热血的岁月。实践团成员们聆听着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深刻感悟到在困境中坚定追求、一心向党的信念。成员们在此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激昂的誓言在梁家河的上空回荡。
为民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黄土高原孕育了狗头枣、小米煎饼等特色农产品,实践团化身“助农主播”,在直播镜头前讲解产品特点:“狗头枣当甜点,小米煎饼扛饿顶饱,苹果脆片解腻零负担”。实践团以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青春力量注入圣地发展。
延安红色家风馆中泛黄的照片、警醒的家训、珍贵的文献,凝结了延安时期革命先辈的人生片段,其中刘志丹“半截铅笔”的故事展现出不为个人徇私的高尚品格,张思德以29年生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不朽丰碑。在纪念广场,团队成员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激昂声中满是缅怀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感悟。
奋斗底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为追寻革命先辈奋斗足迹,成员们徒步前往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成员们在徒步中体会到:革命年代的奋斗,不仅是开垦荒地的劳作,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执着。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大家齐唱《南泥湾》,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鲜活的延续;在乡间田地,成员们挽裤脚、扛锄头,跟着父老乡亲学耕地技巧,用双手接续先辈“开荒屯田”的接力棒;在三五九旅旧址,实践团用一顿“自力更生午餐”接续奋斗精神。成员们在汗水中领悟:无论是徒步追寻红色足迹的坚持,还是灶台前协作做饭的担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跨越困境的底气。当大家围坐分享劳动成果时,延安精神中最动人的奋斗底色,已悄然融入青春血脉。
此次延安社会实践,实践团以信仰定向、以实事谋事、以服务为民、以奋斗立身,让延安精神在行走与实践中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青春力量。回望百年征程,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中托起民族独立的曙光,让中国“站起来”;立足今日热土,以江科大学子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正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实践,用助农直播、科技赋能续写发展新篇章,助力中国“富起来”。
(撰稿:邹金城 夏清龙 初审:张静 二审:张驰 终审:毛晖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