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绕四方,霞光秀映井冈山。为追溯信仰之源,解码并传承井冈山精神,7月26日至8月3日,江苏科技大学“星火船承”实践团聚焦红色剧本创作课题,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探寻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让革命故事与精神借剧本载体“活”在当下。
学思铸魂:在历史学习与思考中厚植精神根基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火炬。开班仪式上,团队成员们右手握在胸前,挺起的胸膛上团徽熠熠发光,在风采展示中坚毅实践目标。实践团以基地系统学习为起点,通过“井冈山斗争与精神”专题教育、“三湾改编”情景教学、红歌传唱等系统课程,进一步构建起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立体认知。
巍巍井冈,见人事,见精神,更见初心。实践团深度参与到特色体验课程之中:学编红军草鞋时,在专业手艺人师傅“一绳一结系初心”的讲解中,切身体会革命年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辛;在“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专题访谈教学中,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让“迎万难,赢万难”的革命强音在队员们心中高昂。
践悟寻踪:用脚步丈量热土,用心体悟历史
走出课堂,实践团以“重走革命路、触摸活历史”为方向开展调研。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之心拾级而上。在烈士纪念碑前,团队敬献花圈,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致敬。实践团队还在北山之坡重温了入团誓词,铮铮誓言,荡气回肠。急行军体验中,团队背负简易行囊,沿着当年行军路线翻山越岭,汗水浸透衣衫时,更真切体会到“革命不是坦途”的深刻含义。走进“新舍连成片,香风逐道开”的马源村,团队在老乡家中做起了“红军餐”,革命先烈袁文才外孙谢小民一家盛情招待了实践团。厨房内炊烟袅袅,共享着“有盐同咸”的幸福;厨房外情谊融融,一同回味着“无盐同淡”的往昔峥嵘。实践团队还探访了八角楼、黄洋界等革命圣地。黄洋界的壕堑上还激荡着《西江月·井冈山》的豪言;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斑驳墙壁与简陋书桌具象了“领袖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历史场景;小井红军医院的残破病床生动注解着“信念”的内涵。
星火传译:青春躬身实践,激扬时代新生命
调研中,实践团同步启动“素材转化-创意落地-互动检验”创作流程,让红色故事走向“可体验”剧本形态。团队每晚召开素材梳理会,整合课程笔记、访谈录音、实地照片,以朱德上井冈山为背景,多视角切入,从“历史事件、人物群像、精神内核”出发搭建剧本框架。此外,团队还与多所高校师生交流,发放四百余份问卷,举办剧本会,在实践中检验成果、发现不足、找准方向、理清思路,为后期课题完善提供受众支撑。团队在实践成果汇报中表示,目前已构建含“角色性格图谱”“关键场景分镜”“互动节点设计”的一体协调剧本框架,做到了兼顾历史真实性与观众参与感。
(撰稿:武兆文、裔士烨 初审:罗文 二审:邹佳静 编辑: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