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江苏科技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系统性改革实录

作者:王俭辛 陈书锦 晏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7-31 投稿时间: 点击量:59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聚焦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问题,在焊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学内涵建设、育人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改革与实践。专业建设注重思政引领,弘扬“四合文化”,强化学生行业特质培育;通过深入推进“三元驱动·四合融通·五核协同”的船舶焊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为船舶焊接等行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焊接技术人才。

思政引领:熔炼“兴船报国”精神

专业将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海洋强国战略、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案例,强化“为国奉献”的使命感;打造“思想合心、行动合力、团队合作、知行合一”的“四合文化”,培育学生“凝得齐心、炼得成才、固得下根、焊得成器”的特质。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思政荣誉10余项,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三元驱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价值引领,将家国情怀、职业认同和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担当。

二是能力导向,紧扣焊接技术发展趋势与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创新引领”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三是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课程内容对接岗位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现场,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四合融通”: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理念融合与学科融合。专业将教育理念与船舶焊接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实践导向、服务行业”的育人理念。通过纵向夯实材料课程基础,横向拓展智能控制、信息技术等领域,动态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资源整合。专业推行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构建集课程教学、项目实训、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是机制结合。专业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教学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师生共创、项目驱动等方式,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与联合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导师进课堂、青年教师入车间”的“双向流动”。

四是目标契合。专业紧扣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焊接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国家战略、行业趋势一致。

“五核协同”:围绕核心要素开展人才培养

一是知识传授。专业紧贴行业需求,通过系统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焊接核心理论,开设“焊接视觉传感技术”等新课程,开发“船舶大合拢焊接”实验课程。打通学科边界,融合多个学科,构建覆盖结构设计、工艺开发与质量检测的跨学科体系。

二是能力培养。专业依托科研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验、进项目,融入深潜器焊接、机器人焊接等前沿内容,打造“虚实结合、智能引领”的教学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是素质提升。专业通过人文课程、团队训练等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海归教授开展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深化校企融合,构建“课内课外联动、校内校外协同、教学科研同步”的育人机制。

四是技术创新。专业构建“校—省—国”三级创新竞赛体系,深度参与智能焊接装备研发等实际课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近3年,学生在全国各类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并成功孵化多个焊接技术创业项目,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局面。

五是职业规划。专业通过强化思政教育与工程实践融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毕业生广受行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成效显著: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人才影响力显著提升。专业培养了多名船舶焊接技术骨干,毕业生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

二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10余项,毕业生在船舶行业影响力稳居全国前列。

三是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

未来,江苏科技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进一步推动焊接技术与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更多力量。(王俭辛 陈书锦 晏超)

相关链接: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