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荣春的故事|大学精神的守卫者(三)

作者:文轩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法制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20 投稿时间: 点击量:35

【人物简介】景荣春(1946—2010),中共党员,原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理论力学”组长,曾获全国力学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典型、江苏省道德模范、镇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景荣春同志毕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足本职,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至死不渝。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校训石前的40分钟

2006年教学评估期间,重病在身的景荣春教授坚持上课的事在学校广为传颂,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张再跃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船海学院有一个叫“景荣春”的教授,很不一般。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再跃晚上下楼去办公室有点事,经过四楼时,正好四楼的门开着,一个60岁上下的老师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印有江科大字样的蓝色文件包。由于平常难得照面,所以张再跃并不知道他就是景荣春。当时碰上了,双方便礼貌地点点头。下了楼,两个人正好一起奔学校方向去,就随便聊了几句。张再跃随口问道:“老师,您这么晚还去办公室啊?”景老师笑笑说:“是啊,闲不住,正好一本教材快要出版了,再去检查检查,免得有错。”张再跃一听,觉得这位老师真是敬业,不禁肃然起敬。随后,才得知面前这位瘦削、佝偻着腰的老师就是“景荣春”,不禁更添了几分崇敬。

有一次,张再跃和景荣春一起参加了学报委员会会议,两个人在会议讨论中,对学报工作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会议结束后,两人边走边聊,越聊越欢。走到图书馆校训石碑旁,两个人就停下来,从如何写好科技论文,聊到如何排版、甚至如何校对。关于排版方面的知识,景荣春从版式、字号、图表侃侃而谈,既精通又专业,张再跃忍不住地问:“景老师,您学过编辑专业吧?”景老师一听“哈哈”大笑,他告诉张再跃,自己只是要写论文,而且有时候也要指导年轻教师写作,所以就自己研究了一番。他说,他通过自己写论文,自学总结出了一套编辑经验。他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如果作为作者不去研究编辑的一些规律,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呢?

那一天,天气格外寒冷,北风呼啸。站在寒风凛冽的路边,他们整整聊了 40 分钟,直到两人告别,张再跃才回过神来,感觉两个耳朵生疼生疼,但是他的心里却如同一团火燃烧着,深深地被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好学精神震撼。

一篇论文写了五年

在物理学印刷品中,力学绘图要采用不同的线宽和不同的线型来表示图中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国标中规定了常用的几种图线的名称、线型、线宽和它的一般用途,用错了会误导读者对其含义的理解。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景荣春教授用五年的时间专门研究这些图线,总结摸索使用好图线的规律,并写了一篇论文:《力学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规律》,发表在 2004年第四期《力学与实践》杂志上。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1993 年 12 月 27 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 15 项与 ISO 国际标准接轨的有关“量和单位”的强制性系列国家标准,要求自 1994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直到 2000 年左右,仍有许多作者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或由于国标内容繁杂,景荣春在指导年轻教师、编写教材过程中不时发现他们对规范不熟悉,在量和单位符号的用法上也不够规范,有的甚至仍使用一些已废止的名称、符号等。景荣春便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新国标,并与旧版本对比,把容易混淆的、用法规律进行简单明了的总结。

他在论文中提出了广义文字和广义变量的概念,总结了新国标(GB3100-3102-93)中力学量和单位符号正、斜体的规范用法,同时用整体量和局部量的概念阐明了力学量和单位符号大、小写的一般用法规律,最后指出使用新国标需注意的几个常见问题。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让出版社专业人士都极为诧异,他们长期跟符号打交道,都比不上景老师如此专业。单单记住那些新国标中的所有标准符号就需要大量时间,更不要说再跟旧版本比较,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

出版社一些编辑表示,景教授的论文为非专业编辑人员迅速掌握其规范用法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对提高编辑速度和科技文献质量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