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走出去
丝路起中国,桑蚕亦是。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而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史书上既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也有“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的表达,“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美丽的布料是如何做出来的。由于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于是开辟出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道路,即人们熟知的“丝绸之路”。
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桑蚕产业迎来了飞跃式发展,江苏、浙江、广西等桑蚕大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这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逐步推动新时代桑蚕产业走出去,使之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一张合作共赢的亮丽名片。
2014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古巴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继2011年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古巴,时隔三年后的再度访问。其间,习近平主席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共同见证中古农业部部长签署关于建立古中农业示范园区的框架协议,蚕桑科技合作为协议主要内容之一,并明确在古巴蚕桑项目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分别建立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开展桑树种植、蚕养殖和产品生产开发合作。
从此,中国和古巴蚕业科技合作便正式拉开序幕,多个科研院所面向古巴蚕桑产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中国帮助古巴逐渐形成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利用的蚕桑产业体系。
设在江苏科技大学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中古蚕桑科技合作为契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发挥“船舶、海洋、蚕桑”三大特色,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学校利用蚕业研究所人才、平台与科技成果优势,广泛开展‘一带一路’蚕桑国际科技合作,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古巴、印度尼西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共建国家蚕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嵇春艳说。
如今,江苏科技大学发挥我国在蚕桑科研和产业领域的引领性作用,在古巴开展蚕桑标准化示范、多元化开发、功能性蚕丝研发应用,与古巴26家科研机构、13家生产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互派蚕桑科研与技术人员百余人次,合作成效日益显现。
提到中国与古巴的桑蚕科技产业合作,李龙是绕不过的关键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李龙是四川人,于1982年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位于镇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1992年,他被我国原农业部选派到国际热带蚕业培训与研究中心(印度)蚕业管理研究生班学习。回国后不久便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开发处工作,负责国际蚕业合作。
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李龙以优异成绩重新考入西南大学,师从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院士。博士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江苏科技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的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等多个职务;并受聘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蚕桑专家。
2011—2023年,李龙作为蚕桑专家多次访问古巴,考察古巴蚕业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古巴政府制定蚕业发展规划,进行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培训蚕桑技术人才,将饲料桑用于畜禽试验示范。
万事开头难。尽管古巴方面全力配合,但要让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绝非一日之功。从选址建立基地到大面积种桑养蚕,事无巨细,他都殚精竭虑。
在他的努力促进下,2014年7月中古双方签订了《中古蚕桑合作行动计划》,并在哈瓦那挂牌成立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李龙担任古中蚕桑科技合作中心中方主任。自那以后,中古蚕业合作进入高质快速发展期。中古蚕桑合作先后得到了我国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商务部、江苏省科技厅及镇江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
2021年,李龙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多年来,中古合作双方凝心聚力谋发展,在蚕桑科学技术研究、蚕桑产品及其综合产品开发、功能性蚕丝应用研究、科技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李龙成为古巴科学院国家一等奖项的获奖者之一;2022年,他当选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
“如今,中国桑树种子已经在古巴茁壮成长,成为中古友谊新标志,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拉丁美洲的成功实践。”李龙说。
在李龙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接力奋斗,继续深化中国与古巴的桑蚕科技产业合作。
“我去年三月去了一趟古巴,没想到他们的热情这么高,从国家层面到科研院所、生产农场都很支持栽桑养蚕。我们与古巴科技人员一起,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等操作规范化,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同时,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利用也为古巴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刚说。
目前,古巴已经建成桑园4.5万余亩。2024年4月28日,中国—古巴蚕业科技合作十周年成果会上,古巴共和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白诗德指出,中古蚕业科技合作项目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古巴在养蚕、畜牧饲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为加深中古两国的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多年来,桑蚕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并未停留在前端的育种和种养,后端的丝绸产业也成为产业链提升的重要一环。
在位于江苏省海安市的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排排织机正开足马力,工人们身着工作服穿梭于机器之间,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
鑫缘集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忠立告诉记者,鑫缘集团推行“公司+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品牌、专利、标准)+基地(蚕业农场)+农户”的茧丝绸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桑蚕品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丝绸文化创意等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与经营体系。鑫缘产品也深受共建国家的欢迎,很多丝绸产品都畅销海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陈忠立对记者说。
五月即将到来,镇江中农蚕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季春忠也更忙碌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项目果桑试验示范基地”设在该公司。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季春忠对基地里果桑的长势更加关切。
“我们专业从事桑树生态种植和果桑栽培,产品远销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希望能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一份农业产业的力量。”季春忠说。
相关链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