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30周年|杨兴林:江科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漫漫征途

作者:杨兴林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5 投稿时间:2023-04-25 点击量:2998

【开栏语】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江苏科技大学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而今,学校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三十年历程。三十年于历史长河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接续奋斗的亲历者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时光荏苒,一代代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燃烧着热情与心血,照亮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漫漫长路,也见证着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进程。“研究生教育30年”系列专栏,记录了他们日积月累的探索与改革,凝聚了江科大人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传承。


【人物简介】杨兴林,1989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同年分配至学校工作,曾任研究生部副主任、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办主任等职,获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89年3月,我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江科大(时为镇江船舶学院)工作,作为学校当时为数不多的研究生毕业的教师从教,没有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更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江科大人,与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的江科大职业生涯中,除了刚参加工作的前三年,我其它时间几乎都在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从事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就是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其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时间达三分之二之多。我自己也从一名研究生,成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百余名硕、博士,历任研究生科长、研究生部副主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部副主任、船海学院党委书记、能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科建设办主任等职务,可以说是江苏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制度制定与执行的参与者。看到当今学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回想过往,感慨万千,没有历任校领导的抢抓机遇、紧盯目标和正确决策,没有全体江科大人的共同努力,江科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不可能发展这么快,也不可能这么扎实,为江科大的学科发展和办学实力在同层次高校中走在前列提供了重要支撑。

万事开头难

不得不说,当年学校的领导还是非常有远见和魄力的。对一个1978年刚从中专升格为本科才八年的学校,从1986年就开始谋划举办研究生教育,并积极扎实地开展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时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每年招收不等数量的硕士生,配备双方导师,提供专门培养经费,为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造条件,这在当时的高校中还为数不多。该决策为199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申报条件上、师资储备上和办学经验上都打下良好基础。

(图为学校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的首届研究生在毕业座谈会留影)

1992年,我调到校科技处,作为科技处秘书主要从事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管理工作。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新一轮的博硕士授权审核工作。有了前期这些充分的准备,学校在1993年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一举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轮机工程、机械制造、焊接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简称硕士点)。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除学校主要校领导外,主要是时任校长助理、分管教务处的董师润同志。为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学校把负责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职责从科技处调整到教务处,我也调整到教务处,主要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并协助新一轮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的申报。

获得硕士授予单位后,为全力办好研究生教育,学校在教务处下设研究生科,我有幸被任命为第一任研究生科长,科室只有我一个人,办公地点是在东校区B2教学楼(现梦溪校区成教院)二楼尽头的一间小屋子。面对全新的起点,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全面拟定了一整套江苏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和文件,包括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研究生招生管理办法、硕士生导师遴选办法、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启动完成了制度的准备。

在我校的早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学校高度重视和摆在第一位的,重中之重的更是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培养环节,确保研究生的实验与实践的开展;二是将完成实际来源于工程和行业的课题作为主要抓手,没有实际的课题不得开题;三是要求研究生所选课题要与行业需求、学校特色紧密结合,开题要求非常严格,要做到“三实”:实际的研究对象,实际工程实践,实际的验证过程和明确的成果。因此,早期的研究生全部是在实验室里踏踏实实培养出来的,每个学生都是当精品在培养。

此外,把好导师遴选关。早期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在全国行业内的翘楚,如沈世瑶、谢祚水、程华定、王志达、朱德书、陈剑夫等诸多教师,他们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西交大等名校并在行业内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有好几位导师都是留学苏联的精英。这些导师无论是从治学、做人还是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方面,都给其他老师和研究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为学校这30年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带了好头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同时推进,专门聘任班主任负责丰富研究生的课余文化体育活动。苏宝生是第一届研究生班主任,开展了许多至今让早期研究生们记忆犹新的活动,组织学生到宝塔山特殊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城市清洁工作、参观博物馆、到烈士陵园祭扫等,研究生班级的凝聚力很强。

如今第一批“吃螃蟹”的研究生都已成长起来,在各行业都成为优秀人物,有的去麻省理工深造成为科技精英,有的在上海交大读博后留校任教,已经成长为国家杰青人才,还有的在行业创业,已经产值过亿并初具规模,这些都与江科大对他们培养的重视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培养他们的过程也是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

(图为杨兴林与学校首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倍道兼行争朝夕

1999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部,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自此,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凭借合并契机,开始积极谋划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博士点,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博士授权单位的争取,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的开始,也是一段艰辛奋斗的历程。它的获得,离不开这期间历任校领导的持续努力和各部门、各学院的坚定执行,大家只争朝夕,有十足的紧迫感和工作压力。在工作最密集时,一个月要写十多份申请报告和相关材料,还要和领导们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汇报,大家戏谑“到北京去的次数比到大市口还要多”。最难忘的是某次汇报结束,我与几位校、院领导在回程的飞机上突遇气流,飞机持续颠簸了四五分钟,不少人都发出尖叫和哭喊,好在最终飞机平稳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我们惊魂未定,来不及平复情绪就赶忙回来继续完善报告,再马不停蹄地赶往省教育厅盖章,晚上12点,我与郭锡杰副书记又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在申报博士授权单位过程中,老书记祝山书记的坚定努力给学校跨过这关键的一步提供了极大的支撑,在多次往返北京、上海汇报的旅途中,老书记的一言一行,充满了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对学校的热爱,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和激励。行业内的企业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比如中船南、北两大集团,在每次申报时就积极出函,极力支持我校获得博士学校授予权,为船舶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通过多方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博士单位的争取,紧跟步伐,终于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和时代的脉搏。2006年10月,在学校本科教育优秀评估结束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成的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博士授权点划转及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单位授权条件考察专家组到学校来考察,标志着整个工作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11月,学校拿到了博士授予权,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意味着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科与研究生教育进入更高层次的阶段,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已经走在前列,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图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考察留影)

2008年,我调任船海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3月任能动学院第一届院长,这随后的八年,扎根学院潜心研究生培养和学院的建设,组织申报成功“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点。2017年,学校又调我回到研究生院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科建设办主任,积极组织新的一轮博、硕士点的增列。经过全校一年的努力,一举拿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点并成功增列6个硕士点,解决了这个多年悬在心头的以船为特色的江科大没有船海博士点的遗憾,也弥补了江苏省没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点的空白。此后,为将学科建设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看齐,推动学校精准发力,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与研究生院田阿利副院长、学科办阚贵俊副主任等同志一道以研究生院文件出台针对性激励政策,2017-2019年间,工程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一年一个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世界前1%,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知重勇毅再出发

从学校第一届研究生招生名额只有8个,随后逐年增加,第二年9个,第三年11个……近年,学校每年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逾一千八百余人。每年看到学生们入学、毕业,戴着博、硕士帽,意气风发,一年一年,我都感慨万千。“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在这岁月轮回中,白了的,是我们的黑发,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将他们培养成才,建设伟大的国家,那不就是我们的梦想吗?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进步,并有幸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

作为多年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我的体会是: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是一个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支撑。研究生不仅仅是导师的学生,他们更是导师的直接助手,帮助导师实现许多创新想法的实践者,在他们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老师能力,增强了学校的收获。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将直接为江科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杨兴林指导博士生开展实验)

学校早期的研究生培养是少而精,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国家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面质量观,在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红利,给他们提供适时的研究生教育以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育思想,意义非常深远。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也给了我很大影响。作为一个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践行者,具体来看就是要把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校办学特色,这样学生们做出来的成果才能充实学校科研实力,为行业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唯论文、唯SCI不能再影响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了,而要看对技术的支撑和科技的进步。如今,江科大已经构建起完整的为船舶工业服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未来在新的起点上,愿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学科的发展更贴合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行业趋势,在研究生培养的“三实”上下功夫,让研究生教育成为江苏科技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助推器。

(采访、文字整理:程鹏 李巍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