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的故事|船舶电气专业发展历程

作者:方显进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离退休工作处 发布时间:2022-07-23 投稿时间: 点击量:1772

【编者按】从上海船校时期的船舶电气专业,到升格镇江船院建立的三系,再到更名华东船院后的自动化系,船舶电气专业的发展几经扩充整合,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和精力,也凝聚了为人师者的教育情怀。从17岁进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直至人生花甲之年退出教职,方显进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注于学校,以赤子之心建设专业,以赤子之心教书育人。对话耄耋之年的他,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谦谦君子风度依然。

【作者简介】方显进,1941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并留校工作,1988年至1997年历任镇江船院、华东船院三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党总支书记。

初创与发展

船舶电气专业是1956年前苏联专家协助我们建立起来的。这个专业最早叫船舶电气装置专业,在上海的时候,我们的主任是费以法老师。费以法是1933年上海交大毕业的,他最早在上海船校任船电专业科主任,相当于后来的系主任。

专业建成以后,后又分为强电和弱电两个部分,船电专业科里面有一个船电教研室,那个时候王培基老师是教研室主任,我是普通教师。王培基1956年来到学校,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创办船舶电气专业,并与一些老师编写了部分教材。当时的专业理论教学很强,电工基础基本上和大学本科差不多水平。搬迁到镇江办学以后,第一年的教学计划就是王培基老师编制,我协助编制工作。

在办大学之初,我到广州参加了一个会,与上海交大、哈船院等院校老师共同确定我们专业的名称为船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1978年学校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以原船电专业科为基础组成自动控制系,简称三系。由范仲义同志任系主任,王培基同志为专业教研室主任,制定了“船舶及船厂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并于1978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学生。为加强师资队伍,学校陆续从哈船院以及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工厂,调入10多名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方面技术人员。为适应本科教学,有关教师不仅研究熟悉了本科统编教材,开出了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还改建了电路、电机实验室,并新建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实验室,尤其是在首届学生中比高校同类专业较早开设了《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及有关实验,为形成具有较强的微机应用能力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

1979年增设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系名相应改为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1988年11月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单独设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又改名为电气工程系,下设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95年更名为自动化系。

1980年学校附设夜大学,并设立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专科),从1980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为镇江市各企市业单位培养200余名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91年7月开始招收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夜大学学生,培养较高层次的本专业技术人才。

1986年由颜本慈副教授与哈船院四系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一名,为研究生开设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辨识》《电站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基础》等课程,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电站自动化研究》,并为其完成硕士论文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首届研究生教学顺利完成,为本专业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

从1978年首次招收学生以来,专业年招收学生除78、81、84级每年招收1个班33名学生外,其余各级每年均招收2个班约66人,到1991年已有9届毕业生共计400多名,其中约75%分配在中船总公司下属科研设计单位和工矿企业。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特色。从89级学生开始,加强了从基础到专业的实践环节。除保持金工实习、外厂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外,加强了电工电子实习,增设了五门课的课程设计,并提出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年本科学生都要到镇江润州船厂、上海沪东船厂、上海江南船厂等单位实习,让学生深入到造船车间,深入到船上去劳动实习。

学生实习之前,老师会提前拟定好实习提纲,严格按照提纲实施,几个指导老师轮流去船厂指导学生。要求学生每人按照实习大纲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我们会按照实习报告以及他个人的表现情况,给他们评优、良、中、及格等。有两份当年评为优秀的实习报告我一直留着,写得非常详细,内行一看就知道学生实习都非常认真,实习的效果非常好。还有两份当时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也一直留在身边,时不时翻开看看,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我们系当时的教学质量。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时候,我们会模拟实船上的自动调压器,学生在实验室的调试过程和在实船上调试主发电机的过程完全一样。学生掌握了调压器的实验步骤,马上就够胜任船上相应的工作。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经过锻炼都相当扎实,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船厂或者在造船企业的设计研究单位很受欢迎。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系里配备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多个,拥有美国Tek公司制造的6140微机开发系统、DJM310十二阶模拟计算机、IBM-PC286、CMC386、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开发系统等多种先进设备。除能够开出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控理论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微机开发系统、单片机应用等各种类型的实验外,还可从事这些方面的科研工作。

教学精益求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教学工作,各个专业的教师下了校办工厂。恢复办学后,部分教师都下过船厂,我当时去的是江南船厂,还有的老师去了广州船厂、浦东船厂等。大概1973、1974年左右回到学校,继续开展中等专业教育,我们也开始编教材。1978年升格本科以后,我们所有的教材全部变化了,以对口的上海交大教材为蓝本进行改编,也组织老师到其他学校请教。

那个时候我们的师资比较匮乏,就从哈船院和科研所引进了一部分师资,和我们原来的老师一起组成当时的师资力量。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1991年初有教师61人,其中副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2名。全系下设微机应用研究室以及电工、电子电路、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微机应用等五个学科组。

我们专业第一批本科教学计划,是王培基制定的,我参与了制定工作。当时参照了上海交大,并结合自身特点。基础课和上海交大基本一致,专业课中有意识突出我们实践能力的特点。老师也好,学生也好,一定要勤下实验室。我们一有空余时间就会到实验室,包括做实验室器具,都是自己动手。

我1963年就开始投入教学,后来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管教学以后,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电站自动化》基本上每个年级都是我上的,从78351班开始一直上到退休,期间只有一届是另外一位老师带班。《微机应用技术》我大概上了三四个年级,《电气控制及plc技术》也上了五六个年级。

教学一定要精益求精。我在上这些课程的时候,不仅会把本校的教材研究透彻,还会把国内所有版本的相关教材都看个遍,吃透了各个版本教材之后,再总结出各版本教材中好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讲稿。我很高兴是当时经常刚讲完课后,下课铃声也正好响起,整节课安排得比较紧凑。教师上课付出的劳动汗水,不能简单以工作量的多少来衡量。课堂所展现的是老师所有知识的结晶,这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学校老师尽职尽责地付出之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在岗位上能听从指挥、也能解决问题,在用人单位中博得了良好的口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