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科大的故事 | 本科教学的探索

作者:施元祥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5-05 投稿时间: 点击量:1507

【作者简介】施元祥,退休老教师,生于1931年10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80年调入镇江船舶学院,原基础部副主任。

学校从上海搬迁到镇江办学后,领导不断地对学校进行改革,我工作上的想法很多是受到陈宽院长的影响。在陈院长等领导的带领下,基础部的教学逐渐脱离以往的中专校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本科教学,学校也随着一步步发展壮大。

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物理,1980年调到镇江工作。我当时在镇江船舶学院担任基础部的主任,还做过系部书记,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前学校是教中等专科学校的课程,我原来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向来重视基础课,我来之后就把曲阜师范大学的物理教学模式运用到了船舶学院,其他学校来的老师也会把自己的特点带过来。久而久之就慢慢使用上了本科教学的课程,以往中专教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转变。

当时有一个走读班,一共30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班。实际上这个班的走读生就相当于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学校为他们颁发了本科文凭。我给他们上了一年多的物理课,当时就是按照大学本科来教的,而不是按照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吸收外校的教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原来中专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他们去听外校教师的课,还有参加教研室的提高训练等等。第三个方面,学校也会引进新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

学校当时按本科建立教研室,有高等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等,这些教研室有好多教师受原来教师的影响建立起来,慢慢的,有好多原来的教师调回上海其他中专学校去了,这就改变了原来的教师队伍。

那个时候设有电气自动化、船舶工程、机械、焊接等专业,这些专业都需要上基础课,为了给以后的专业教学打好基础,我们都会严格按照本科的基础课进行教学。高等数学,化学等基础课都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我工作的时候,因为当时基础课教育还很薄弱,所以没有自己编写教材,都是选用一些全国教材,譬如物理选择天津的一本教材,真正自己编写教材的是专业课程。

学校的专业大多围绕造船行业,在招生的时候会考虑到分配的问题。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地点大部分都是沿长江的几个造船厂,比如上海造船厂、武汉造船厂等,所以主要在沿江的城市进行招生,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地点离家近,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相对其他学校对教学的重视,我们逐渐意识到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以,1990年的时候,学校安排我和几个教师组建了高等教育研究室,这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1992年我退休的时候,改成了高等教育研究所。老师们互相学习探讨论文写作,互相研究一些教育办法,研究高等学校的教育规律,我们还组织教师到东北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地方参观学习。高等教育研究所对于提高整个本科教学作用还是蛮大的,这也和当时成立研究所的目的相吻合。

采访整理:万旻 谢凌燕 刘馨阳

摄影摄像:万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