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科大的故事 | 镇江船院电气工程系往事

作者:黄国建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4-12 投稿时间: 点击量:1645

【作者简介】黄国建,1942年11月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电气设备专业,毕业后在湖北武昌造船厂工作,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电子专业,1981年3月到镇江船舶学院工作,曾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副院长,1987年7月至1995年5月任三系(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主任。

电气工程系的创建由来

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镇江船舶学院工作,开始为造船工业培养人才。当时的镇江船舶学院,刚从中专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学校百废待兴,从创建专业到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学校升格为本科办学后,系里的师资主要还是之前中专时期的老师,还有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1981年3月我来到学校,我们是坐船来镇江的,下午大概四五点钟的时候在上海上船,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到镇江。学校人事处两位老师用当时学校唯一的一辆小汽车把我们从码头接到学校,可见当时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

我在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任教,讲授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当时系里面有两个专业,一个是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专业,一个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专业,因为我本科学的是船舶电气设备专业,所以分在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专业教研室。

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为了办好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专业,一次又一次到上海,在交大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一门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出来了,一个个实验室建立起来了。专业招生后,我们又努力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合格毕业生。

1984年,我作为教育部派遣到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去进修了两年,1987年1月完成学习回国,开始承担本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1988年11月,学校撤销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原三系),分别建立电气工程系(三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七系),我担任新建的电气工程系系主任。

当时学校指派我筹建关于电方面的系,我们初步考虑叫电气工程系,当时分管教学的冷静副院长也认为这个名字不错,因为Electrical Engineering这个名字是比较传统的。但叫电气工程系两年后,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专业是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但是用人单位理解成电机工程系是强电专业,与自动化没有关系,为了避免混淆,有利于学生就业,就在1990年5月改名为自动化系。后来计划新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此我们还专门去到全国各地进行了调研。

学校当时隶属于船舶总公司,办学经费都来自船舶总公司拨款。船舶总公司将学校的办学规模定为2200人。我们专业每年招两个班,系里老师差不多有二三十个。

循序渐进的教学工作

因为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在学校读书时还没有微型计算机,根本就没有可能接触计算机,因而对这类课程的教学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一方面坚持自学,另一方面就是去外面学习,往西是跑东南大学,往东就是跑上海交大,我们好多老师都在这两个学校的培训班里进修过,有的是跟着听专业老师的课,有的是参加短训班。当时用于计算机教学的只有一种单板机,只能做很简单的实验,尽管如此我们在当时也算很领先了。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在国内是比较早的。当时还买了一批实验设备,记得是TP801单板机,只能用最基本的汇编语言编程序。

准备开一门课时,这门课应该用什么教材,用什么大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在上海交大和东南大学两边请教,他们也都很支持。我们也会把他们的老师请到学校来讲学,通过他们的讲解,了解应该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开设一门课时,会给学生选用一本教材。但我们在备课时,会尽可能收集一些国内的同类教材作为参考,要把这些教材都仔细阅读,以便讲课时取其所长。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收集到的教材中,每一本都有好的部分,也都有稍微薄弱的地方,而我们讲课时会把这些好的部分内容放到课堂教学中,还要补充一些本学科最新发展的还没有被写入教材的内容,因而会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好课堂笔记。经过几轮教学,就产生了自己编写教材的想法,因为这样可以汇集各家教材中较好的部分,还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特别是举例时可以增加一些与船舶有关的例子。1996年,我编写出版了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我们讲计算机结构需要用很多图,离开图很多教学难点都无法讲清楚。以前没有电化教育设备,只能把复杂的图画在黑板上或者用挂图,后来渐渐有了投影仪,方便了很多,但是投影片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我们要先把电路图手工画在白纸上,一般画一张要一两个小时,然后到学校复印室用复印机复印到透明胶片上,投影片就做好了。投影机的效果也不如现在的教学手段那么理想,后排的同学会比较难看清楚,但是也远比凭空讲的效果好很多了。

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肯定要面向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和其他学校相比,学生最大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当时的教学计划中有下厂实习这一环节,学生在四年中要到工厂实习一到两次。比如组织学生到沪东造船厂实习,会让学生上船跟着工人师傅一起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毕业后到船厂工作时,师傅让做的事情基本都可以很快上手,这也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整个造船行业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实验课都有专门的实验大纲,老师会自己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课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我编写的实验指导书里的计算机程序中,会有意识设置几处错误,让学生来纠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实验室一直对学生开放,方便课堂上来不及完成实验的学生做完。

率先成立系务委员会

当时,我们在学校内首先成立了系务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系务委员会工作条例,其中特别强调,系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程序可以否决系主任的决策。委员会汇集系里负责各方面工作的老师约七八名,大家一起共同商讨系里面的大事,比如教学计划调整、年终分配、重要设备采购等。系务委员会的成立当时在学校里还是新事,校报头版刊登了三系系务委员会成立的新闻,后来一些系也跟着成立了。

担任系主任期间,我大胆放权。当时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开始时事事都要向我请示,我就鼓励他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我去帮助承担,需要我协调沟通的也一定积极努力。我认为,把所有的大小权力都抓在手里,也就把矛盾抓在了手里,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了退路,要敢于放手让合作的人去做事,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当了六年系主任,经多次主动提请后,我于1995年5月离开了系主任岗位,这使三系中一些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被提拔到学校有关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仍工作在学校重要的管理工作岗位上。

口述:黄国建

采访:万旻、谢凌燕、管家乐

摄影:万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