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五十载 东方风来满眼春 | 栉风沐雨 行稳致远 开拓创新求发展

作者:夏纪林 文轩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11-16 投稿时间: 点击量:120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江苏科技大学将迎来搬迁镇江办学50周年。从浦东的上海船校迁至扬子江畔的镇江,综观学校5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上海船校奠定下的良好办学基础,感受到那一代人舍弃繁华大都市,扎根于三线城市镇江的情怀。他们心系学校,艰苦奋斗,呕心沥血,迈出了搬迁办学的坚实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批的“文革”前毕业的老知识分子,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组建专业学科,跨步进入中专校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新一代高学历的后继青年大军,奋力创新,追求卓越。一代又一代江科大人以坚韧的“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脚踏实地、奋力进取,践行“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成就了今天的江苏科技大学,并朝着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目标奋勇向前。

我于1979年8月到学校工作,先后在经管学院、材料学院、学生处、组织部、纪监审、校纪委、张家港校区/苏理工等部门工作过,见证了学校搬迁五十年的栉风沐雨、快速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张家港校区办学的十五年征程,更展示了江科大人苦干、实干、能干的品质。

艰苦创业  实干中显现责任担当

2005年6月,学校党委决定由原党委书记祝山同志带领杜苏、沈贻森(曾任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冷静(曾任学校副校长)、沈贻忠(曾任学校副总会计师)五名同志组成了张家港校区的领导班子(祝山、沈贻森、沈贻忠三位都是1970年从上海搬迁到学校的老同志),他们带领18名先遣开拓者进驻张家港。班子成员中除了在职的正处级干部杜苏同志外,其他四人去张家港创业时都已年过花甲,却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不惜牺牲个人的安逸生活,克服了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许多困难,开始了建设张家港校区的艰苦历程。建设初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只能跻身于沙洲工学院的老校区,暂借沙工的部分设施办学。资源短缺、经费紧张,没有向学校伸手,而是积极争取省教育厅(拨专款250万元)和张家港人民政府的支持(拨实验室建设款118万元)。校区领导谦虚谨慎、低调行事、廉洁自律,与沙工的领导团结融合,相互尊重,积极沟通;两校师生员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直到2007年9月新校区落成启用。他们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辛,其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是难以言表的。2006年1月6日,江苏科技大学与张家港市政府合作建办张家港校区协议书正式签约,从此,校区步入了建设和发展的快速轨道。张家港校区的建立开创了国内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公办本科校区的先河,形成了江苏科技大学“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成为江苏科技大学发展历程上新的里程碑。

体制改革  平稳过渡校区发展期

我曾两次赴张家港校区,工作了近6年时间,先后与董师润、姚寿广、葛世伦、俞孟蕻四位校领导和校区领导班子成员愉快共事、并肩战斗,与校区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积极进取,与校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退休。2008年11月,老书记祝山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张家港校区党工委书记,学校党委决定由我接任。此时的张家港校区在首届校区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规模迅速发展,在校生已从最初的406名(5个专业)增加到3360余名(14个专业),教职工也从18人增加到近200名。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校区办学的需要。在分管副校长董师润同志的带领下,校区领导班子集中集体智慧,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家港校区由原来的“机关职能延伸,学院举办专业,校区现场管理”变为“管理体制以块为主、专业举办校区为主”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明晰和落实校区必要的办学主动权,明确和调整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关学院、校区三者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了用3—5年的时间在校区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把校区建设成为相对独立运行、具备较为完整办学功能的校区。”

此后,张家港校区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先后在校领导姚寿广、葛世伦同志的领导下,校区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工一步一个脚印,先后经历了南徐学院更名迁址落户张家港、建立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沙洲职业工学院搬离校区、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等重大变化,平稳渡过了办学规模迅速发展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为完整办学功能的校区。

成果丰硕  创新提速校区新发展

2014年6月,俞孟蕻副校长兼任张家港校区党政主要领导,在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奋斗,从自加压力到扬帆远航,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发展迅速,在校生已达9000余名,本科专业33个,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校区、苏理工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录取率等,近年来一直保持在高位,数千名毕业生在张家港各大企事业单位就业、创业,为张家港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新增“3+4”项目和专转本项目,拓宽了办学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已有教职工342名(正高职称6名,副高职称56名,博士学位68名,硕士学位192名),教学科研迈上新台阶;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累计获得科研项目总经费达6307万元,与张家港市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成绩斐然:与海狮集团合作的研发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合丰机械的合作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同大机械合作的研发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有研究生工作站36家,与近80家本地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地方企业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达3亿多元;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赴海外学习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斗转星移,风雨兼程,回首张家港校区这15年,真心感叹其建设和发展的不易,也由衷地庆幸校区始终有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15年间,一批又一批的领导干部为张家港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有力地推动了校区的规范管理与科学发展;一批又一批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为校区的教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没有教职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就没有张家港校区的今天。

而张家港办学的15年不正是江科大搬迁50年办学的浓缩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的学校、校区就像小树苗,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长大,干部们在工作中得到较大的锻炼,年轻教师们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提升,学生们在学海中不断成长。如今的江科大,不论是镇江的三个校区还是张家港校区,每一个校园里,都是莘莘学子成群,树木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经过了曲折,才知道艰辛;跨过了坎坷,才知道超越;面对过困难,才知道今天的不易。无论是在张家港,还是在镇江,江科大人心中都一个崇高的信念:为了江苏科技大学更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奋力前进!衷心希望江科大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办出特色,为实现江科大人的圆梦之路永远向前!

(夏纪林,女,教授,党员。曾任学生处长、组织部长、纪委副书记、审计处长、纪委书记、张家港校区/苏理工党委书记等职。)

分享到: